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始建于2002年,专业围绕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精准对焦“数字文化”国家发展战略,加强专业特色凝练,先后取得了广东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数字创意“文化+科技”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数字内容产业专业群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等标志性成果,专业办学成效显著,办学条件优越。
专业面向数字媒体、数字展陈、数字娱乐、数字影视等职业群,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备坚实的数字媒体内容创意设计能力、熟练的数字媒体内容生产制作能力,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和设备综合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注重数字媒体基础理论与艺术创新、技术应用的有机结合,能够从事用户界面设计、交互原型设计、Web前端设计、数字影像创作、三维造型与角色设计、虚拟现实设计、产品创意设计、智能制作、全媒体运营等工作。具有科学素养、卓越技能、创新能力、工匠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专业建设发展产业有支撑、市场有需求、思路有创新、质量有保障,经过二十多年的内涵建设,专业构建了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了丰富的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了一流的教学实训基地、形成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培养了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
l 师资力量
专业已建设形成一支师德师风良好、理论知识扎实、教学水平高、科研创作能力强、“双师素质”突出、专兼结构合理、能满足专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水平、高素质师资队伍。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6人,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1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达到100%,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到25%;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达75%;具有海外留学或研修经历的教师占比28%;双师型教师占比为94%。师资团队具有多元化的专业背景,涵盖了艺术设计、媒体传播、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技艺精湛,跨界融合。本专业教师曾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教学能力大赛省级一等奖3项次,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省级各类奖项50余项。近5年,专业承担国家社科艺术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子项目、广东省教育规划课题、广东省哲学社科规划课题等11项省级以上课题项目。承担技术服务项目21项;发表SCI、EI及核心论文36篇;获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和作品著作权等达38项。
图1: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墙
l 课程资源
专业与腾讯云、丝路视觉、国泰安、方直科技、博乐信息等大中型企业开展深入合作,积极引入企业标准,建设针对产业发展需要和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特色性、前瞻性资源,保证了课程资源建设内容能真正符合企业对人才培养和培训的需求。专业目前开发建成有涵盖专业教学标准规定内容、覆盖专业基本知识点和技能点,能够支撑标准化课程,包括文本类、演示文稿类、图形(图像)类、音频类、视频类、动画类和虚拟仿真类素材等多样化优质资源,资源总量达到1万余条。截止目前为止,本专业已建成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各类在线开放课程16门,其中国家级3门、省级1门、校级12门。
图2:《三维建模基础》国家精品课程
专业大力推进问题导向、行动导向、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根据课程实际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情境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模式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有效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强化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大力开展基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参与式学习,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信息化学习能力。开展专业核心课程的“AI+”改造,推进人工智能背景下课程转型。
图3:课堂沉浸式体验
l 发展定位
专业紧跟产业发展,面向行业,不断提升专业定位的“契合度”,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结合专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构建“重德强技、校企协同、书证融通、多径育匠”的人才培养总体框架,建立了完善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专业坚持“科技所趋、产业所需、区域所能、院校所为”的产教融合理念,按照“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原则,通过“教育+产业”的产学融合模式,充分整合学院和业界资源,搭建广阔的合作平台,共同培养数字创意+文化产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建立了以腾讯科技、丝路视觉、方直科技、兔展智能科技等数字创意产业头部企业集群和深圳市数字创意与多媒体行业协会的协同育人共同体,通过共建教学团队、共编数字教材、共授专业课程、共研课题项目、共享设备资源、共育技能人才等产教深度融合举措的推动,逐步形成了“多维、协同、递进”的产教融合路径。
图4: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专业深耕数字内容生产环节,秉持“人文为体、设计为法,科技为用”交叉融合办学理念,力求实现以深厚的人文素养、良好的艺术修养、扎实的技术涵养深度的融合。以“数字文化体验”为核心,构建设计思维引领,未来场景驱动的综合知识能力框架。
图5:智慧工场
专业坚持“逆向设计,正向施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深度进行岗位-任务-能力-课程体系分析,精准绘制人才画像,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坚持人文赋魂、设计赋美、技术赋能;坚持精技能、擅设计、会创新的人才培养规格。
图6:校内协同创新中心
专业以“技术牵引、产品载体、理实融通、能力本位”的课程设计为理念,以“知识、素质、能力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基础,构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岗课证创”四维一体的项目化教学体系。建设从“基础理论—内容创新-技术应用—产品创新—传播体验”全链条闭环的架构,培养熟练掌握数字内容生产流程的原理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手法和技术运用的“技艺文融通”跨领域、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l 实训室建设
本专业建立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设备先进、软硬配套、智慧化程度高的校内实训基地,拥有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高职数字内容产业数创学院公共实训中心”。实训中心拥有场地空间3000平方米,根据本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设置交互设计、新媒体技术、三维模型制作、三维动画制作、三维渲染制作、三维材质制作、动作与表情捕捉系统、集群渲染农场、文化衍生数字工程、虚拟现实、融媒体内容制作等各类实训室20余间,配备了Optitrack惯性捕捉系统、面部光学捕捉系统、立体3D摄录一体机、虚拟演播系统、Unity Pro(软件)、融媒体内容实训系统(软件)等一系列业界顶尖水平教学设备设施,能够开展虚拟演播、虚拟现实、图像视频、三维动画、动漫、交互设计、短片创作、新媒体创作等领域的专业实训教学,形成了具备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生产、技术服务和创新创业“五位一体”特色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型实习实训体系。
图7:虚拟仿真公共实训中心
专业依照“产业-行业-岗位-课程”建设的有机对接与深度融合,推进课程的情境任务式、案例体验式、探究式教学设计,全面推行核心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建设了由素材、积件、模块和课程等不同层次组成的教学资源,为专业实验实训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撑。
图8:虚拟实拍演播中心